2016/12/13 15:37:54來源:新航道作者:新航道
摘要:如果世界上僅有一種方法能夠成功,那一定是用心,英語學習也不例外。
第一, 花時間了沒有?
第二, 重復的遍數夠不夠?
一篇課文搞個50遍,沒有啃不下來的。
如果世界上僅有一種方法能夠成功,那一定是用心,英語學習也不例外。
記得我的孩子上高一的時候,他的英語在班上還處于中等水平,對英語也沒有特別的興趣。那年剛好是北美新托福網絡考試第一次開考,第一個考了滿分120分的竟然是中國大陸剛剛過去的高中女生,她并不是美國土生土長的。人家采訪她,詢問學習經驗,問她是怎么成功的。她回答說:“看Friends(《老友記》)看了無數遍,看電影電視、英語A材料,看完后用英文寫觀后感、讀后感。有話說多寫,沒有少寫,哪怕只寫一個單詞。”
在飯桌上,我給我的孩子講了這個女生英語學習成功的故事,他聽后,一顆沉睡的心如夢方醒。比起愚公移山、精衛填海那么遙遠那么傳奇的故事,這一個畢竟是活生生的樣本。接下來在一年內,他把《老友記》看了6遍,向托福滿分的那位姐姐學習,榜樣的力量讓他豁然開朗。
剛開始的時候,看得出來他很痛苦,看不懂,聽不明白,有時候我們看著他是含著淚、咬著牙、跺著腳在那掙扎,也要逼迫自己去聽、去學。他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看,第一遍什么字幕都不看、第二遍中文字幕、第三遍英文字幕,再后來基本上不要字幕……他到網上查大量的相關資料,一股腦兒地往前走。仔細地算一下:《老友記》每集20分鐘,總共237集,看一遍下來大約80個小時,看6遍480個小時。在一年的時間看完,意味著每天看一個多小時。持之以恒,水滴石穿,后來他決定要去美國上大學,順利拿到托福和SAT兩個不錯的成績,自己打電話面試,跟學校咨詢、交流……去了美國。這些都是他自己去規劃、去努力、去堅持的結果,我們從來沒有督促過他。現在他已經作為優秀畢業生從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,有空時他還會情不自禁的拿出《老友記》的片段再看一看,因為那是經典。他現在對《老友記》已經熟悉到你任意暫停一個畫面,他就能脫口而出把后面的對話背出來。
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看過的一本英文原著Outliers(《異類》),其中有個章節讓我記憶猶新:一個心理學家在柏林頂級的音樂學院做了一個試驗,將學院學習小提琴的學生分為四組。第一組是學生中的明星人物,具有成為世界級小提琴演奏家的潛力;第二組是被大家認為“比較優秀”的;第三組是被認為不可能達到專業水準,只可能到中學當音樂老師的;第四組是普通興趣的業余愛好者。他們都被問到一個問題:從拿到小提琴開始到現在,一共練習過多少個小時?結果發現,在5歲到20歲之間,第一組具有成為卓越的、世界級小提琴演奏家潛力的學生投入了至少10000個小時的練習;第二組比較優秀的,練習時間是8000小時;第三組,未來只是到中學當音樂老師的,他們的練習時間只有4000小時;第四組,只是作為業余興趣的,大約是2000個小時。后來進一步的研究和統計結果表明:不管是哪個行業、哪個領域,能夠成為世界水平的人才,他的練習時間必須要超過10000個小時,他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十年磨一劍。
比爾·蓋茨在回憶自己早期的成長過程時說道:大二時他決定從哈佛大學出來創業,在此前他就已經無間斷地編寫了七年的程序,每周編程至少30個小時,這個時間加起來遠遠超過了10000個小時。
對比我們的英語學習,無論是想出國留學,還是想馳騁國際職場,英語水平最少應該達到未來的音樂老師的水準,即需要花4000個小時,可是同學們做到了么?即便只是需要用英語來交流溝通,至少要投入2000個小時。試問,我們的時間到位了么?道理如出一轍,很多人英語沒有學出來,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真正花大力氣、集中地去學習了么?如果拿出懸梁刺股的毅力來,還有什么鐵杵不能磨成針的呢!
古人云:“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作詩也會吟”。語言的輸入決定輸出,語言的重復決定品質!語言是靠重復習得的,重復次數不夠,英語就不屬于你。就像人到中年,即便十年過去了,現在不搞英語教學,但是你現在記住的英文,一定是你十幾年、二十幾年翻來覆去經常用的,一輩子都忘不了,就是這么簡單!學習英語,沒有別的辦法。第一、花時間了沒有?第二、重復的遍數夠不夠?一篇課文搞個50遍,沒有啃不下來的。一篇課文5遍都沒看,怎么可能真正掌握!
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!任何事情的成功,道理其實都是很簡單的。所謂的捷徑,就是只要你執著地去把某件事情做到極致,最后你就一定能獲得成功。
免費獲取資料
免責聲明
1、如轉載本網原創文章,情表明出處
2、本網轉載媒體稿件旨在傳播更多有益信息,并不代表同意該觀點,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;
3、在本網博客/論壇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